远离是非祭大虫
古时称老虎为大虫,水浒有位顾大嫂,绰号母大虫,就是母老虎的意思。惊蛰这天,民间流行祭白虎、打小人,二者有内在联系。
在民间传说里,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惊蛰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兴波作浪,阻挠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祭大虫。
怎么祭呢?其实就是拜祭用纸绘制的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猪血喂之,意思是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还有的地方以鸭蛋投食。
港片中常出现“打小人”的场景:一个老年妇女,坐在地上,拿着一只鞋敲打纸做的小人,嘴里还得念念有词,“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冇定抖,打到你食亲野都呕……”
这就是广东人在惊蛰这天“打小人”习俗的流变。人们相信,惊蛰一到,不仅害虫出动,小人也开始出来为害。所以过去去庙里打过小人之后,还要撒芝麻、绿豆和茶叶,表示把四方小人驱走,这一年就可以顺顺利利了。
中国人下南洋之后,把这些习俗也带了过去,如今新加坡的华人还保持着惊蛰日打小人的做法。
[节气·物候] 大地复苏在惊蛰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一般在公历3月5-6日之间,今年惊蛰交节是3月6日5时55分,这时太阳到达黄经345°。惊蛰为“二月节”,即二月的节气,但实际上它不一定都落在农历二月,如今年惊蛰就落在正月。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冬天的时候,昆虫、小动物都藏入土中冬眠,古人称之为“蛰”。第3个节气到来时,地面气温回升较快,空中已有春雷萌动,于是冬天蛰伏的昆虫、小动物们纷纷结束冬眠醒来。古人以为它们是被雷震醒的,于是称之为“启蛰”。到汉朝第六代皇帝刘启的时代,人们为了避讳,将“启蛰”改为“惊蛰”,这样也更响亮生动了,沿用至今。
宋人仇远的《惊蛰日雷》诗写道: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野阔风高吹烛灭,电明雨急打窗来。
“坤宫”指西南方,“蛰户”指虫子冬眠的洞穴。诗的后两句写出了惊蛰这天雨骤风急、电闪雷鸣的景象。
古代将惊蛰15天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桃始华”即桃花开放,“仓庚鸣”即黄鹂开始鸣叫,古人认为动物之间会发生变化,看到鹰少了,鸠(这里可能指布谷鸟)多起来,就认为是“鹰化为鸠”,总之惊蛰是到了桃花盛开、黄鹂鸣叫、布谷鸟飞来的时节了。
从全国的范围来说,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有寒冷的冬日景象外,其他地区都开始春回大地,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江南地区为8℃以上,华南更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农谚有“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的说法,全国大部分地区都陆续进入春耕大忙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