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5年多,引进4180余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引才品牌
千人计划 海纳英才
核心阅读
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5年多来,在中央正确领导和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这个在海内外颇具声誉的引才计划,在“出人才、出成果、出机制”等方面成效显著,逐步成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引才品牌。
人才项目从2个拓展至7个,借势“中国机遇”
2008年“千人计划”启动之初的最初考虑,是用5—10年时间引进2000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随着形势发展,“中国机遇”越来越为世界所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海外人才希望回国(来华)工作。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分析研判形势,及时调整引才计划,以更大力度吸引“高精尖”人才回国;同时将初期的创新人才、创业人才2个项目,逐步拓展到“顶尖千人”“短期千人”“青年千人”“外专千人”“人文千人”等共7个项目,形成了覆盖不同专业领域、不同年龄段和梯次配置的引才项目体系。
由于计划涉及多个职能部门,为协调各方力量,集成政策资源,体现国家人才工程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加强对计划实施的组织协调,由19个部门组成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共同推进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因应引才工作需要,人才遴选工作机制不断调整完善,由最初中组部为主、会同相关部门组织评审遴选,转变为中组部牵头抓总、协调推动,人社部、科技部、教育部、人民银行、国资委、外专局等部门分头负责7个项目的人才遴选和政策落实,发挥相关部门职能作用和专业优势,有效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施5年多来,“千人计划”已经专门配套制定了“一个意见、八个办法”和《国家特聘专家服务与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支持措施,全方位增强国际人才竞争制度优势:
——提升人才政策开放水平。在《出入境管理法》中专门设立“人才签证”,对外籍高层次人才发放人才“绿卡”,为人才出入境和永久居留提供最大限度的便利。
——实行人才优待政策。对全职回国(来华)工作的人才授予“国家特聘专家”称号并颁发证书。中央财政为引进人才提供每人50万—100万元的一次性生活补助,并设立财政专项,根据人才到岗情况据实拨付。在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医疗、保险、住房、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照顾。
——建立人才创新创业支持机制。在部分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高新园区建立112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在北京、天津、浙江、湖北4地建设“未来科技城”,加大人才投入、使用、激励、服务等方面的政策创新力度,为引进人才打造事业平台。
引进人才48%分布在企业一线,助推“中国创造”
截至目前,“千人计划”已分10批引进了4180余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他们回国(来华)后,在科研、教育、产业创新等各个领域积极发挥作用,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科学技术成果,推动了“中国创造”。
据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计划入选者主体来自美、英、德、日、加拿大等科教发达国家的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跨国企业,科技创新者研究水平大多居于国际前沿,科技创业者大多掌握转化和产业化成熟度较高的科技成果、自主专利或具有丰富的跨国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引进的人才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3名、发达国家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46名、正教授1430余名,引进的正教授远远超过1978至2008年30年间引进数量总和。
在“千人计划”带动下,各省区市先后实施地方引才计划,如北京“海聚工程”、江苏“双创计划”、浙江“省级千人计划”等,与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等部委引才计划一起,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相互衔接的引才格局,带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人才回国潮。2008年至今,留学回国人数76.32万,年均增长30%以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1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指出,“庞大的海外留学生群体已经成为中国创新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