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鸡市陈仓区考察学习体会 |
|
|
来源: 作者: 日期:2013-5-23 18:14:00 点击: |
|
|
|
|
|
为了进一步加强村干部管理,转变乡村干部作风,提升村级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发挥好村级组织活场所作用,促进村级事务规范运行,近日由部领导带队赴宝鸡市陈仓区凤阁岭镇、拓石镇、坪头镇考察学习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和村干部队伍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通过这次观摩学习,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和思考。 一、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的主要做法 1、高度重视,多方融资。2008年5.12地震以后,陈仓区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纳入灾后重建工作的总盘子,按照“提升一批、新建一批、规范一批”的工作思路,采取“项目争取、区级统筹、领导包抓、部门帮扶、社会资助”等办法多方融资,实现了全区238个行政村和13个社区全部有阵地,累计财政补贴资金9000多万元。 2、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按照长远规划、一次性到位的原则,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中,始终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避免重复建设、避免浪费资源。全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统一格式,基本实现全部2—3层楼房,总面积都在200平方米以上,区上对每个阵地补贴都在30万元左右,并配套文化广场、小游园等娱乐设施。部分村还实行社区化管理,初步实现了居住整齐、卫生整洁、环境优美。 3、统一配置,功能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普遍功能齐全,内设有党员活动室、远教室、廉政室、计生室、治安保卫室、劳动保障服务站、图书阅览室、村干部办公室等职能室,每个办公室都单设独列,办公设施齐全,都有统一的制度标牌,有发展规划、有廉政箴言。在劳动保障服务站整合“一站式”服务功能,代办金融服务、农民工维权、保险办理等业务。 4、抢抓机遇,提速发展。区上紧紧抓住5.12地震灾后重建、宝鸡市“突破西山战略”等机遇,不断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对所有校舍、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部进行了新建、扩建,实施了移民搬迁工程。举全市之力帮扶贫困村,为村上配套设施、帮建阵地、培植产业,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水泥路、通自来水、通电的目标,并实施了亮化、美化、绿化工程。在农业产业化方面,大力实施“人均一亩果园、一亩中药材、一亩标准田、户均一人劳务输出”的四个一发展模式,发展以苹果、核桃、花椒、板栗、中药材等为主的主导产业,群众收入大幅度增加,2012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678元。 二、村干部管理的主要做法 1、实行值班制度。陈仓区有11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238个行政村和13个社区,有村干部787名。对镇干部实行包片驻村制度,村干部实行值班制度,保证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每天有人值班,实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外出3天以上向镇党委、政府请假制度。 2、提高报酬待遇。村干部一般按2—5职设置,主要由支部书记、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副主任、会计等组成,并享受各类报酬待遇,主要包括基本补贴、绩效补贴和奖励补贴三部分。基本补贴从镇村转移支付中列支,平均每人每月330元;绩效补贴从村集体经济收入中列支,根据村上经济实际每人每月补贴50—500元;奖励补贴在村级转移支付和区财政补助资金中列支,按考核等次每人每年补贴1200元和1500元。团干部、妇联主任、计生专干由财政每人每月拨付90元,村级办公经费按村大小由财政每村每年补贴9000—11000元。 3、落实激励保障。对村干部通过量化考核的形式每年由乡镇确定“优秀”、“称职”、“不称职”等次,年终兑现绩效工资和奖励工资。建立长期任职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实行正常离任村干部补贴机制,每人每年生活补贴500—900元。推选优秀村干部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别优秀的村干部可担任乡镇领导职务。 三、启示与思考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