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着力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粮食增产背后,是一些地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一边是挥散不去的雾霾、污水、污土之痛,一边是群众对“APEC蓝”、“阅兵蓝”常态化的热望。从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到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再到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专章部署“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碧水蓝天已成为全社会的向往。
近年来,中国每年的环保投入约为一万亿元,而“大气十条”、“水十条”和“土十条”颁布后,预计“十三五”期间环保投入将上升到每年两万亿元左右。“今年一号文件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为引领,最大的特点是对新的发展理念中‘协调发展’的坚持和运用。”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左停教授告诉本报记者,中国不同地区的“三农”问题的性质差异很大、因素多种多样,不能一刀切,协调发展的理念要求在不同地区之间、不同经营主体之间、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之间、粮食安全与生产能力保护之间、涉农一二三产之间、国际国内市场之间、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之间做好综合平衡和统筹协调工作。文件提出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大食物观”,为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空间和条件。
“绿色发展本是农业的天然功能,但目前很多追求眼前利益的做法与绿色发展相悖,需要及时纠正。”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认为,要加快改变农业开发强度过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状况,放弃“高投入、高产出”的掠夺经营方式,大力发展循环农业,采用休耕、轮作、种植结构调整等措施修复农业生态环境。
放眼世界,不少农业大国改革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澳大利亚成立了墨累达令盆地管理局,实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并建立使用者水资源产权,建立全世界最大的水资源交易系统,实现了巨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英国的农场则通过旅游开发来保护农场环境及农村生态环境。
赵海认为,今年的一号文件把农产品加工、流通和休闲农业都纳入到“大农业”的范畴,提出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产业融合发展。这表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已经由生产领域拓展到产加销各个领域,同时兼具生产生活生态多种功能。这是对农业概念和内涵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在具体政策上,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主体:涉农改革要增加农民福利
“三农”一直是我国发展政策的重中之重,但“三农”之中,究竟哪个最重要?农业、农村还是农民?此次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这个理念是今年一号文件最吸引我的地方,也昭示着我国未来的‘三农’改革方向必须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不能以别的主体来替代,任何涉农改革都必须要增加农民的福利,任何涉农改革不能让农民的利益受损。”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2014年农村还有7017万贫困人口,推动农业产加销紧密衔接、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根本目的是促进农民增收。数据显示,去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比前年相比,扣除价格因素之后,增长了7.5%,和去年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相比,比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高了0.7个百分点。即去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是6.8%,农民的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这个态势到去年已经保持了第六年。
“在外部环境上,一号文件提出优先保证农业农村投入、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来促进农民增收。”中国农科院农经所所长秦富谈到,要从初级的农业种养业催生和拓展出加工、流通、销售等新环节,形成“一产接二连三”的互动型、融合型发展模式。与多数亚洲国家的国情相似,我国受人口密集、土地细碎的制约,兼业农民占据了很高的比重。因此对职业农民进行培育,首先要解决的是精准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