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调整农业结构……“三农”问题一直是历年两会关注的热点。当2016年全国两会进入倒计时阶段,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将在未来的改革之路上如何突破前行?
近日,持续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这份文件题为《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全文约15000字,共分6个部分30条,主要包括: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这些新理念的背后,隐藏的是更多新的利农密码。
此前,国家已密集发布了一系列重量级的农业政策文件,涉及农村电子商务、农垦改革、农村深改等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议题。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的首个中央一号文件,它将与近期出台的相关涉农文件一起,为我国农业中长期创新发展搭建总体框架。
方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在1982年至1986年、2004年至2016年间,中央先后发布18份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这18份一号文件反映出不同阶段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本报记者梳理了近六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2011年至2013年的主题分别是水利、农业科技、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而从2014年至今,则连续三年将“农业现代化”写入文件标题。与当前经济转型升级方向相一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词今年首次写入了中央一号文件。
“十二五”时期,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201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2429亿斤,比上年增加了288亿斤。中国粮食连续十二年增产,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同时,农民的人均收入一直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这是两个最主要的指标,但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发展中同样存在一些新问题。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全适用于当前农业农村发展,也是破解当前存在突出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和举措。在中国粮食中主要农产品生产上供求之间存在矛盾,这个矛盾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不能单纯以数量来判断农业发展是否成功,还要考虑提供的农产品不仅在数量上、在品种上、在质量上能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这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推进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核心是围绕市场的需求来进行生产,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扩大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这是一个总的要求。”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告诉记者,推进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不是说粮食不重要了,还要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粮食的生产能力。
“在农业生产上,强调‘大食物观’的理念,提出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这与过去过分强调粮食产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不再以粮食增产作为核心目标。具体来看,就是调减部分粮食品种,优化畜禽养殖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农村改革试验研究室副主任赵海对本报分析了推进改革的具体方式。
在农产品进口上,统筹农产品进出口,加快形成农业对外贸易与国内农业发展相互促进的政策体系,实现补充国内市场需求、促进结构调整、保护国内产业和农民利益的有机统一。这将国内产业发展和农民利益纳入到了农产品进口政策的考察范围,表明中央已高度重视农产品大量进口对国内农业以及农民收入带来的冲击。应对地,提出推进进口来源多元化、健全贸易救济和产业损害补偿机制、打击农产品走私等措施。
在农产品价格上,改革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市场调控制度和收储制度,做到市场化改革取向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这与过去为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提高粮食收储价格的做法有很大的不同,更多反映了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精神。具体来说,就是要深化棉花和大豆目标价格试点、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把补贴直接发给生产者,从而避免了对市场的过度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