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监督系列报道之二
公开监督:把监督网编实织密扎紧
李华/绘
近日,湖北省出了这么一桩新鲜事,一向低调的省委组织部通过《湖北日报》,面向社会高调公开征集“12380”标识和宣传标语,征集条件包括要求二者“图文并茂、旨趣呼应、气韵贯通、和谐相融”。
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公开征集标识和宣传标语,出发点是为了在群众中提升12380举报平台的知晓度。“群众在消费购物时吃了亏,都知道要拨12315,我们希望群众发现选人用人违规违纪问题时,也能第一时间想起12380!”
事实上,广大群众的举报一直是发现选人用人问题的主渠道,在揭露问题、提供线索甚至查清问题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这其中,更是少不了12380的功劳。公开监督作为干部监督重要的环节之一,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敏感的干部工作怎么公开?群众怎么能监督到领导干部?如何确保公开监督发挥最大效力?本文试图揭晓这一连串问题的答案。
要求、措施、渠道、结果全公开
公开才能让干部群众认可
今年大年初一,云南红河州委宣传部官方微博公布了“一把手”伍皓的公车车牌号,“欢迎拍照发微博公开曝光!”伍皓随即证实,自己是主动要宣传部的同志发到微博上的,欢迎大家监督他的公车使用。
在中央大力提倡节约、反对“舌尖上、车轮上的腐败”的大背景下,此举更具积极意义。网友评价说,“既是作风建设的一小步,更是强化监督的一大步”。
“干部监督就应该强化公开监督!”不仅仅是公众,这也是广大组工干部的共识。不少人表示,“公开监督必须得建立在公开的基础上,而适度公开正是公开监督的先决条件。”
那如何做到适度公开呢?“必须保证应公开的内容一应公开,重点是公开纪律要求、监督措施、举报渠道和处理结果。”这是湖北黄冈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雷邦贵给出的“参考答案”。
2011年8月15日,湖北省委考察组进驻黄冈头一天,市人大干部王某就用未经实名登记的手机卡,给县市区、市直单位主要领导共36人群发短信,编造事实、恶意中伤一提名干部,企图影响其民主推荐入围。由于王某严重违反了中纪委、中组部“5个严禁、17个不准”的换届纪律要求,被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并在全市范围通报。
近两年,黄冈市共查处违反换届纪律的行为6起,对包括1名市人大专委会主任、1名当选副县长在内的21人作出了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
“公开案例的好处,是能让群众看到市委查处违纪违规行为的坚决态度,只有让干部群众认可了,我们干部工作的公信度和满意度才能提升。”黄冈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基家表示。
在适度公开的过程中,其他地方也积极探索,注重加大从媒体中借力。手机也正成为推进整治工作、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一个新阵地。
2011年以来,云南省利用电视、广播、网络媒体、手机报、组织系统“12371”手机短信平台,持续加强对换届纪律的宣传教育,不留空白、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形成严明纪律的强大声势。在省“两会”期间,每天向代表、委员和有关人员发送手机短信,做到换届纪律宣传教育“点对点、全覆盖”。该省还计划根据需要在跑官要官专项整治等重要工作、干部推荐考察等关键节点向特定范围对象发送手机短信,起到提醒警示作用。
在确保群众享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的基础上,切实依靠群众开展监督、保障群众参与监督、引导群众有序监督,方能为公开监督发挥作用积蓄正能量。
畅通监督渠道
让“监督眼”无处不在
“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1945年,毛泽东同志就对人民群众开展公开监督给予了极高评价。
如果说“12380”是组织部门最繁忙的热线,绝不为过。在一些地方的省委组织部,赶上干部任前公示等特殊时段,一天几百通电话,是常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