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国成立后天水的城市变迁 |
|
|
来源:天水党建网 作者: 日期:2014-9-24 17:44:00 点击: |
|
|
|
|
|
上世纪70年代,随着藉河南大桥的建成通车,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加大,城市开发迈出较大步伐。同时市区形成了一批新型工业区,分布在藉河南岸、渭河南北岸,旧城区内穿插兴建了少量地方小厂。1972年,内迁、新建厂家达30多个,以支农为中心的地方工业也得到了发展,城市人口达到10.16万人。到1978年,建成区达18.8平方公里。工业企业达134家,天水市成为一个以电工仪表、机械制造、轻工为主的新型工业城市。商业网点发展到101个,遍及市区。文化教育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 随着国家“三线”建设,一批重点骨干企业调迁天水,为天水新型工业城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扩大了建城区面积,从天水郡、暖和湾、王家磨、石马坪至七里墩的藉河南岸城区发生了巨变,天水城市发生了第二次大的变迁。 上世纪80年代,一批商业区、住宅区、文教区相继建立,旧城改造步伐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发展,城市规模有了进一步扩大。 1985年实行市管县体制以后,将麦积区纳入了市区的范围。这是天水城市的第四次大的变迁。天水市城市人口达到20.9万人,市区面积40.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2.8平方公里,年末住房居住总面积达104.8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5平方米。供水管道总长78公里,自来水日产量5万吨.每日人均50升。公共汽车69辆,年客运总数779万人次。实有道路59.5公里。排水管61公里,日排污水量6.8万吨。园林绿化总面积94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9.5%。城区辖11个街道办事处,126个居委会。拥有工业企业达176家(含街道办),工业总产值为20738.48万元。市区商业网点(含个体)达1624个,从业人员5551人。拥有影院5家,年放映场次2.36万场次。图书馆2个,藏书15.8万册。电视转播台1个,差转台12个,电视覆盖率80%。幼儿园25个,大中专10所,中小学校247所。体育场7处,1.23万平方米。科研机构6所,科技人员446个。 市区主干道临街建筑不断增加。1984年至1986年,建设了民主路、建设路、岷山路,拆除临街建筑和房屋1396.5间,共2.02万平方米。道路两侧新建了市邮电大楼、岷山工人文化宫等建筑。同时拆迁大众路破旧房屋2075平方米,原地兴建了5幢6层住宅楼,楼下兴建了1101平方米的商业门店。1988年,拆除了旧红旗剧院及房屋139间、1349平方米,在原址兴建市供销大楼。拆除了尊师巷区域房屋159.5间、1884平方米,兴建了仿古商场。1988年建成了日供水5.4万吨的西十里供水场。1989年,市政府实施的城区外环路工程,使城市道路和建城区面积大幅增加。 1989年,城区总面积5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3.4平方公里。城区非农业人口达22.96万人。市区拥有省、市、区及街道属工业企业228家,形成电子仪表、机械制造、建材五金、食品面粉、雕漆工艺、轴承轻纺、皮革塑料、医药酿酒等门类。城市道路总长66公里。装设路灯2080盏。铺设排水管道72.4公里,下水道普及率13.6%。年供热面积14万千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9.2%。市区绿化总面积为163公顷,绿化覆盖率为10.8%。拥有公共车辆84辆,开辟营运线路7条。拥有各类住房14316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为6平方米。 城市功能分区初步形成。工业区主要有社棠工业区(延至下曲湾)、北道工业区、马跑泉工业区、廿里铺工业区、七里墩工业区(南山延至东团庄)、五里铺工业区、石马坪工业区、王家磨工业区、天水郡工业区、双桥区工业区10个。文化教育区主要在滨河路一带,有天水师专新校、天水第一师范、天水电大分校、甘肃税务学校、天水工业学校、省建设银行学校、天水驾驶学校等,总占地面积12.3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95万平方米。居民区主要在旧城区,新建廖家磨、东团庄、罗玉小区、滨河路等住宅小区。商业区集中在民主路、自由路、一马路、二马路等中心繁华地段,主要有东方红百货大楼、商业大厦、仿古商场等一批商业建筑。商贸市场主要有人民路市场、箭场里市场、自由路市场(包括劳动路)、双桥市场、坚家河市场、东关市场、七里墩市场、道南商贸市场8处。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