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国成立后天水的城市变迁 |
|
|
来源:天水党建网 作者: 日期:2014-9-24 17:44:00 点击: |
|
|
|
|
|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市政府组织力量于1995—1996年,对第一版《天水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形成了第二版《天水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在第二版城市规划的指导下,天水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陇东南中心城市地位日益突现,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天水和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进入新世纪后,天水市区域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二版式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部分规划目标已基本实现,另一方面二版式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目标、规模等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迫切需要对二版城市规划进行修编。为此,2005年,新成立的天水市规划局会同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始了新一轮天水市城市规划修编工作。2009年7月,甘肃省政府正式批准了《天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第三版)。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以来,省政府在除省城以外的省属13个市州中审批通过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省政府在批准该规划时,明确了天水市的城市性质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和陇东南区域中心城市;同意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即秦州、麦积两区城区及周边需要控制的自然山体、三阳川地区和麦积山风景区,总面积约1196平方公里;确定了“一带多心,轴向强化,组团发展,山水连城”的用地布局和“三横十二纵”的道路网结构及“一心、三轴、两区”的城镇体系规划空间结构等。 在此基础上,还先后完成了《天水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天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天水市古城西关片控制性详细规划》、《天水市高新技术工业园总体规划》、《马跑泉片区详细规划》、《东团庄小区规划》、《南郭寺景区总体规划》、《玉泉观改造规划》等专业规划、片区详细规划的编制。全市5个县城和41个建制镇的总体规划均已编制完成,67个乡镇中有21个完成了总体规划,1035个行政村中有11个村完成了小康村建设规划。 (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天水城市建设投资力度逐年加大,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1、以道桥建设为龙头,打通城市经济发展的动脉。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对城区90多条道路进行了大规模的新建、拓建和改建,总长度达190多公里。国道310线天(chan)段、牛北段、国道316线天北段等高等级道路也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秦州区南山路、人民路、迎宾大桥、藉河大桥工程和环城东路东段及泉湖路、南山路相继竣工建成。建成互通式立交桥2座,混凝土桥梁25座,极大地改善了城区交通状况。市区先后新建道路21条,拓宽改造28条,总长120公里,完成了46条城区小巷道的硬化改造工程。其中,天水城区外环路及10路1桥工程的建成使我市完整的城市交通骨架基本形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八纵八横”的城市道路骨架已建立,以市区为中心,国道、省道为骨架的道路网络基本形成。 2、重点建设项目成效显著,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近十年来,天水市委、市政府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深化体制改革,实践城市经营,加快建设步伐,以“三城(天河城、伏羲城、赢池城)、两线(藉河风情线、渭河风情线)、三广场(伏羲祭祀广场、天河广场、市中心广场改造)建设为中心,实施建设重点项目72项,完成投资23亿多元。城市建设实现了从构建框架到完善功能、提升品位、改善人居环境的转变,城市建设步入快速发展期。 (三)城市公用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实行市领导县体制后,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全市抢抓机遇,加强项目建设,拓宽投资渠道,以供热、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为主的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