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国成立后天水的城市变迁 |
|
|
来源:天水党建网 作者: 日期:2014-9-24 17:44:00 点击: |
|
|
|
|
|
市区先后建成了南郭寺森林公园、玉泉观古迹公园、人民公园和儿童乐园、马跑泉水上公园、北山公园、藉河小游园等公园,公园面积达57.53公顷。建成了罗玉桥头花坛、伏羲路花坛等一批街头绿地。另外,市区还建成了织锦花园、七里墩小游园、南大桥桥头花园等小游园和街心花园25处,面积已达28.22公顷。 城市道路绿化层次分明,景观优美,季相丰富,植物配植合理,树种多样,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城市街道绿化景观。在两区先后完成了46条城市主次干道绿化,建成绿化带总长58.2公里(单向),绿化覆盖面积达45.27公顷,形成了以市树国槐为骨干树,以法桐、雪松、大叶女贞、垂柳等为主要树种,以市花月季、大叶黄扬、金叶女贞、红叶小檗等花灌木为基调,绿化带形成大面积种植早熟禾、紫羊毛等草坪的格局,深得广大市民喜爱和外地游人的好评。 作为天水市南北屏障的南北二山,是城市重要的风景林地,在全市城市绿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市区南北二山绿化工程共完成绿化面积28.5万多亩,两山绿化率达到49.8%。规划区域内现有林地13.65万亩,占总面积的23.85%。随着南北二山绿化的建成,不仅为天水城市增添两道靓丽的风景,而且将成为城市防护林带和城市生态林基地。 多年来,市区两级政府把庭院绿化纳入政府的目标责任考核,并通过拆房建绿、拆墙透绿、垂直挂绿、见缝插绿等措施,城市庭院绿化工作迅速发展,有260家单位和居住小区完成了庭院和小区绿化、拆墙透绿,单位附属绿地已达120.62公顷,居住区绿地达12.63公顷。2004年,天水市成功创建为甘肃省园林城市,进一步增强了全市建设最佳宜居环境城市和争创国家园林城市的积极性。 藉河城区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既是“十一五”期间实施的城市主要基础设施项目,也是城区最大的绿化景观工程。该项目完成绿化投资6800多万元,完成绿化面积30.2公顷,先后建成天水湖、生态园、湿地公园三个功能不同、各具特色的带状公园;同时,对人民公园进行了扩建改造,形成了城市滨河景观,改善了城市居住环境,提升了城市品质;藉河南路拓建改造工程以绿化和景观建设为重点,改建、新建绿化面积13公顷,与天水湖形成了相互对应的景观体系;岷山路、迎宾路拓建改造工程新建、改建绿化面积0.38公顷,与民主路、建设路共同构成中心城区景观廊道;在建的渭滨北路绿化景观工程,绿化面积15公顷,预算投资3800万元,计划年内完工。在建的秦州北山公园占地面积107.39公顷,估算投资5.4亿元,计划2012年完成绿化主体工程。两个项目建成后,城市绿色背景规模与滨河景观水平将大幅度提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将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五)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断加强 1988年10月,省政府公布天水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天水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此为始,天水名城保护工作正式启动,先后投资近6000多万元,完成了秦安兴国寺、伏羲庙、胡氏民居、天水后街清真寺等国家级文保单位的维修。完成了麦积山石窟、兴国寺、万寿宫、纪信祠、李广墓、卦台山、大像山等重要景点全面修缮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000多万元重点实施了自由路传统民居保护区、伏羲城保护工程等名城保护重点项目。筹资近4000多万元完成了胡氏民居等7处古民居和古建筑抢救性修缮保护工程,对50多处因年久失修、濒临倒塌的古民居进行了支撑、扶正等抢救性保护措施。完成了秦州区澄源巷、自治巷、忠义巷、飞将巷等7条古民居巷道的整站修建工程。每年专列10万元用于古树名木的复壮和保护。对天水名泉先后进行了清淤和疏浚,修建了亭、栏等保护设施,整治了周边环境,重塑了名泉风采。 (六)城建投资体制改革全面推进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通过整合城市资产,组建了城投公司,推行城市建设市场化运营,全市已初步建立了依托城市资源,盘活城市资产,运用市场机制配套城市资源,实现城市建设的市场化运营和滚动式发展的城市经营体制,对城市资产进行优化整合和运营,把收益投入到城市建设,逐步形成了以政府财政投入、银行信贷投入、企业投入、经营收益二次投入的多渠道投融资的城市建设投资新格局,走出了一条以城养城、以城兴城的建设之路。天水市城投公司成立以来,积极实践经营城市理念,依托项目建设,先后综合开发建设了伏羲城、天河城、藉河城区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等20个市列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5亿元;先后投入近亿元,建成市区两个工业园区路网工程,为全市工业强市和招商引资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
|
|
|
|
|
|
|
|